查看原文
其他

长跑18年,从此“大田”是故乡!

融媒体中心 浙江师范大学 2022-05-17
18年光阴,可以做什么?可以从一棵小苗长成参天大树可以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
还可以从初登讲台到桃李天下
……18年里,可以做的有很多
但坚持做且一直在做的事情就显得意义非凡今天这个18年讲的是浙师大与大田乡的故事
2003年,根据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浙江师范大学对口帮扶武义县大田乡。18年来,浙师大先后由校领导毛华岳、黄华童、杨玲、张根福担任帮扶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累计投入帮扶资金640余万元,引进帮扶资金370余万元,实施帮扶项目70余个,帮扶慰问低收入农户300余户,举办乡村两级干部培训班15期,共计培训1000人次,使大田乡的乡村治理、经济文化、旅游生态得到全方位的改观。



在长达十八年的扶贫接力过程中,学校坚持“教育+科技+产业+人才扶贫”总路径,围绕大田乡和重点帮扶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先后选派张纯大、王建阳、王昱、张雄兵、龚阳春、傅美芳、金正庆等7名干部担任农村指导员转变帮扶对象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提高帮扶工作的质量,交出了一份定点扶贫的“浙师答卷”。



20212月,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这一承前启后的历史节点回顾浙师大对口帮扶武义县大田乡取得的工作成果,具有重要意义


浙师“帮扶人”

从此“大田”是故乡


2007年,张纯大作为浙江师范大学第一批赴大田乡的扶贫农村工作指导员来到武义县大田乡。他和这片土地一见如故,这里有质朴的乡民,秀美的山水,他说:“一到这里就像是回到了久别重逢的故乡

 

在这片亲切的土地上,他和农户们同吃同住,开始了为期一年的帮扶工作。在学校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张纯大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为大田乡诸多工程建设建言献策,如清泉(农村自来水)工程、道路硬化工程、茶厂搬迁工程、水库加固工程等等。

 

帮扶工作会议

尽管每天忙于处理村里的各项事务,他也没忘记发挥自己“校乡”纽带的作用,充分利用浙师大的优势资源,帮助大田人民实现精神“造血”。党的十七大召开后不久,他就邀请大田乡全体乡干部来浙师大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儿童节时,他邀请当地的教师和学生来校参观访问,并赠送学习用品给学生......



“春泥计划”暑期社会实践


“想要做好农村工作,我们必须要成为乡民们的‘六大员’:村情民意调研员、政策法规宣传员、富民强村服务员、矛盾纠纷调解员、组织建设督导员、派出单位联络员。”张纯大说。带着这样的信念,他走进了村民们的心里。


“两年前,我和同事们回古竹小学去看看,不知怎么被村民知道了,许多村民都涌到学校来,非要拉我们去家里吃饭。”张纯大说。外出帮扶这一年,以古竹小学的建设为重要立足点,他在结对扶贫上工作中取得了出色的成绩,工作中他用真情换真情、以真心换真心,和当地人民打成了一片。


此后,一代代农村工作指导员继续肩负扶贫使命在这里奋斗,大田乡成为了浙师“帮扶人”的第二故乡。


教育帮扶
扶“志”又扶“智”


2009年,王建阳作为省第五批农村工作指导员被派往武义县大田乡。“欢迎浙师大农村工作指导员!”王建阳至今还忘不了当地村民在文化礼堂为他们拉的欢迎横幅。

来到大田乡,他就挨村走访了解当地情况。刚开始,他这个“外乡人”完全听不懂武义话,为此,他专门学习了三个月的方言。


那年盛夏,大田乡的村民们处于农忙季节,大人们难以顾及到孩子们的学习。于是,王建阳立即联系学校派来一支暑期支教实践队为孩子们辅导作业。“我们学校支教队的学生们为孩子上课、辅导作业,当地村民非常欢迎我们,大家都觉得这是一件好事。”他说。王建阳一行人还为大田乡新建了图书室。夜晚农闲的时候,有村民饭桌都还没来得及收拾,干农活时裤脚上沾的泥也没来得及擦,人就已经坐在图书室了,泥土的芬芳与淡淡的墨香在大田乡图书室里交织。


由浙师大帮扶的古竹小学竣工典礼


助学680人次,帮扶乡中心小学15万元,这是王建阳在任期间浙师大为大田乡所做的。“要恢复当地的‘造血功能’,不仅仅是‘输血’,扶贫不能只靠资金,更要‘扶志’‘扶智’。”他说。王建阳等人组织了多样形式的科技扶贫和教育扶贫活动,切切实实将科普知识送进大田乡的家家户户。



每年的六一儿童节,都是古竹小学的孩子们最期待的日子。自从结对帮扶以来,毛华岳总会在节前带着一批学生到浙师大、金华市区参观学习。按照他的设想,学校学生不到300人,每年带一批,这样在小学6年的时间里,每一位孩子都能轮到一次。毛华岳说,“他们是大山里的孩子,难得走出大山,有的连武义县城都没到过,更别说到金华、到大学校园了。”他希望通过这种形式的研学旅行,让孩子们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从小树立远大志向,立志成才。 



自帮扶以来,大田乡的乡、村干部每年都会来浙师大参加美丽乡村建设专题培训。原浙师大党委副书记杨玲十分重视学校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与支持,她表示,紧密结合大田乡实际情况,深入开展帮扶工作,才能更有力地推进大田乡“美丽乡村”建设。


除此之外,浙师大为古竹小学扩建校园捐资180万元,帮助大田乡顺利通过“省级教育强乡”的评估,并建设了大田乡古竹小学幼儿园,设立了该校第一个教师奖励基金,开展“一对一”贫困学生帮扶、教育教学帮扶,创立“省派农指员助学基金”资助当地贫困学子......扶贫先扶智,浙师人一代接着一代干,为大田乡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


科技帮扶走出特色发展的新路子


2009年,乡里开始探索蓝莓种植产业,但那一年,技术尚不成熟,蓝莓没能结出果来。2013年4月,时任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校帮扶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黄华童,与生化学院郭卫东教授冒雨前往武义县大田乡的蓝莓基地,为种植户送上科学种植知识和技术。郭卫东详细了解蓝莓品种,向种植户分析品种优劣,并手把手指导修剪技术、垄土整田方式以及肥水措施,一一作答种植户询问的保鲜储藏和病虫害防治问题。种植户张群英说:“浙师大送来的知识很及时,专业指导非常受用。”黄华童表示,浙师大会全力支持当地的蓝莓种植,种植户遇到难题可以随时向帮扶工作人员询问请教。“等蓝莓修剪时,我们一定会再来基地。”



2016年金正庆接任时,不仅是蓝莓,大田乡的“三莓”产业——蓝莓、树莓和草莓都颇具规模。为推动蓝莓的销售与发展,金正庆多次联系生化学院专家为大田乡提供技术指导,并协助当地举办了2017年度和2018年度的蓝莓节,挂牌成立了 “武义县蓝莓产业研究院”,进一步提升了“蓝莓节”的文化内涵,也引来了全国各地的关注。针对树莓种植,他在调研中发现售价波动大的问题,由此提出了主打“采摘游”来扩大村民的收益。


从高校教师到农村指导员,从教书育人到“上山下乡”,他深扎武义大田乡,投入近五年时间与乡亲们共同进退,乡亲们曾对他说:“金老师是我们村的一份子,即使他以后离开了大田乡,也一直是我们的荣誉村民。”每每想到村民们的这句话,他都感到无比自豪。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浙江师范大学还设立了农村科教信息站,选派研究生担任大田乡“村官”,为瓦窑头村制定旅游规划与设计,在瓦窑头村成立“浙江师范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和“大田乡乡村振兴智囊团”...... 浙师人充分利用高校的科研优势,用科技为大田乡经济注入新活力。



2019年1月,副校长张根福一行前往瓦窑头村的陈福梅、徐美仙、徐红星等57户困难家庭,详细询问了解他们的身体情况、家庭状况、收入来源以及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并送上了慰问款,鼓励他们要保持乐观的心态,坚定生活的信心。张根福表示,做好帮扶工作是浙师大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学校也将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通过开展科技帮扶、教育帮扶、经济帮扶等一系列举措,全力支持乡村经济建设。


产业帮扶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大田乡地理位置特殊,是武义温泉的后花园,位于母亲河熟溪的上游,多山多河,风光秀美,但环境也限制了其工业的发展。2010年,王昱被委派前往武义大田乡担任农村工作指导员时,提出了在大田乡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的设想。


大田乡瓦窑头村远景


他向学校汇报了这一想法,学校立即派施俊天教授带领的专业团队进行实地考察。时值夏日,气温高达36℃,王昱和他们辗转于各个村落之间,连续考察了两个月。考察团在浙师大和大田乡之间来回奔波,最多时,一周往返四次。最终,他们确定以极具特色与发展前景的大公山村为首要发展目标。2010年10月19日,大田乡大公山村旅游规划设计论证会正式召开。浙师大为该村拟定了“运动休闲养身湖,农事趣味体验营”的主题定位,着力打造充满“野趣、兴趣、情趣”的特色田园乡村。



“农村扶贫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要从初期的简单输送资金、物质‘输血’上升到改变农村的产业结构、发掘农民致富途径等‘造血’层次。”王昱说。规划制定好后,为切实推进大公山旅游开发,王昱积极设计乡村干部专题培训方案,尽心尽力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一切都以追求农民利益最大化为原则”。


尽心竭力进行产业帮扶的背后蕴藏的是其对当地百姓的拳拳之心。一次饭后散步,王昱偶遇一位老太,了解她的情况后,王昱内心沉重。老太有一只眼睛已盲,可家中竟连电都未通,由于家境贫困,也无法搬去别处居住。“炎热的夏季,寒冷的冬季,这一年年他们都是如何度过的?信息闭塞,他们知不知道外面的世界精彩纷呈?”此次经历后,王昱对当地的扶贫工作更是用心,“一定要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提升他们的生活水平。


在当地任职一年,王昱感受颇多,也有一些小小的遗憾:“工作时间太短了,有很多想做的事还没做完。”但幸运的是,前人未完成的事业会由下一代“帮扶人”接着做下去。

‍‍‍‍‍‍‍‍‍‍‍‍‍‍‍‍‍‍‍‍‍‍‍‍‍‍‍‍‍‍‍‍‍‍‍‍‍‍‍‍‍‍‍‍‍
‍‍‍‍‍‍‍‍‍‍‍‍‍‍‍‍‍‍‍‍‍‍‍‍‍‍‍‍‍‍‍‍‍‍‍‍‍‍‍‍‍‍‍‍‍金正庆担任大田乡农村工作指导员时提出了“农业创新+民宿”的经济发展新模式。在武义县扶贫办与校方的大力支持下,推进“浙师大新农人学院"的建设。
金正庆(左一)正在商讨大田乡发展模式
“‘新农人’就是有一定知识水平,受过农业培训的农民。新农人学院大楼内有培训基地、民宿、餐饮中心,能够很好地带动经济发展,促进当地农民就业。”他解释道。同时,2018年前后,电商平台正在兴起,他看准这个发展机遇,牵线成立了“浙江师范大学农村电商实践基地”并设立武义土特产经销店,线上线下相结合,打响了武义县农副产品的品牌,拓展了武义县农副产品的市场,真正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了。

浙师大立足大田乡的实际情况,首创“项目帮扶”的扶贫模式,在瓦窑头村发展“红烂漫”农创+民宿产业。

“红烂漫+民宿”项目图




从2003年到2020年,一代又一代浙师人走入大田乡,他们乐担乡村建设的“跑腿人”,扎实做好“驻乡导师”,努力打造助力乡村振兴的“智囊团”,以“荣誉村民”的不悔初心,完善架构“浙师大——武义县大田乡”的帮扶机制,换来是旧村变新颜、村民正脱贫的硕果,还有他与乡贤好友们的珍贵情谊。他们说:“我的本职工作虽是教书,但帮扶工作胜似我的事业。”




“跟着总书记学党史”专题学史明理 学史增信 学史崇德 学史力行欢迎大家在评论区一起分享学习心得



图片 | 部分来源于本人 浙江新闻

文字 | 田晨晨 牟书瑶 刘蓓蕾 蔡舒婷 汪冲

制图 | 邓舒予

今日编辑 | 吴翰

责任编辑 | 赵菡婧


往期回顾






为浙师“帮扶人”点赞 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